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一百万的皇冠 > 新闻动态 > 54万留学生, 91%自费, 打破海归滤镜的董氏偏见, 身份崇拜的破产

54万留学生, 91%自费, 打破海归滤镜的董氏偏见, 身份崇拜的破产

发布日期:2025-05-21 05:41    点击次数:143

2025年4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宣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这一言论如巨石投入舆论深潭,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学生群体的深度审视。

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媒体,加上一群“教育专家”一面倒的口诛笔伐,聚焦于"歧视"与"对立"的标签,可能会引发所谓的寒蝉效应。

其实,40年的改革开放,从仰视西方到平视西方,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对标全世界”,从忍辱负重到敢于站出来对霸权说“不”,我们发展的历史背后,是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变迁。

从钱学森时代的精英留学潮到当下的"水硕"现象,留学生群体的构成演变折射出中国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而董明珠的言论恰是市场对人才价值重新评估的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公派留学是绝对主流。

1978-2000年间,国家公派留学生占比长期超过60%,这些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青年才俊,在海外刻苦钻研前沿技术,回国后成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核心力量。数据显示,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2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用智慧与热血铸就了新中国的科技基石。

时移世易,近十年留学群体发生根本性变化。

2024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54万人,其中自费生占比91%,形成"精英留学"与"大众化留学"并存的格局。这一转变催生了两类典型群体——

经济驱动型:生活优渥家庭的子女通过捐赠、低门槛申请等方式进入海外院校。例如西班牙公立大学免学费政策吸引大量中国学生,但需承担每年20万元人民币的语言学习费用,美国的很多常春藤名校一样可以通过某些特殊方式进入;

升学替代型:高考或考研失利者选择海外“保底”院校。法国部分公立大学对国际学生开放低门槛通道,录取率高达75%,但毕业生平均起薪仅为国内双一流院校的60%。

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智联招聘2024年数据显示——

同等条件下,本土毕业生的实际录用率比海归高出15%,部分企业甚至启动"双盲评审"隐去候选人教育背景。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岩所言:“当留学从稀缺资源变为大众选择,其附加价值必然回归理性。”

出国留学镀金甚至沦为某些特权阶层和富裕阶层给子女进行职业过渡的工具,比如近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4+4”。

国际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削弱了留学的"镀金"效应。

美国作为中国留学生最大目的地国,近年来对STEM专业实施严格管控——

2024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14个领域列为敏感专业;

中国留学生签证有效期从5年缩短至1年;

OPT实习期限限制导致37%的STEM专业毕业生被迫回国。

这种限制直接影响留学生的知识获取。

清华大学国际教育研究院调研显示——

2024届留美学生中,仅12%接触到前沿实验室项目,43%的课程内容与国内高校同质化。某常春藤大学中国留学生坦言:“教授在课堂上只讲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细节都在闭门研讨会上讨论,中国学生很难参与。”

同时,在留学生中发展“情报人员”也是美国的常规操作手段,通过各种“洗脑”方式,同化思想,回国后充当“潜伏者”。这也是董明珠所提到的“间谍论”的现实折射。

就业市场的现实更具冲击力。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非STEM专业留学生就业率不足30%,即便在STEM领域,平均起薪也较十年前下降18%。

反观国内,华为、小米等企业启动"海归专项计划",但提供的岗位集中在市场拓展、国际业务等非核心领域,核心技术岗位仍由本土培养人才主导。

董明珠的言论本质上是市场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定价。

格力电器1.3万名研发人员中,海归仅占0.5%,核心技术岗位完全依赖本土培养。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现实教训——

2023年某海归工程师泄露技术参数导致2亿元订单流失,迫使企业建立"安全优先"的人才筛选机制。

市场的理性化进程正在加速。

2024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79.3%的企业在招聘时要求"海归经历与岗位需求匹配",32.7%的海归优先岗位集中在教育、咨询等非技术领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芯片、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端岗位,90%以上要求"具有国内项目经验"。

这种转变催生了新的人才评价体系。

宁德时代采用"技术能力+文化认同"双维评估,其海外研发中心的300名海归员工中,80%具有国内重点实验室工作经历;

大疆创新实施"导师制",要求海归人才在入职后3个月内完成本土化项目考核。

正如智联招聘CEO郭盛所言:“市场正在用脚投票,真正的人才价值不在于标签,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董明珠的话,确实有失偏颇——

留学生群体中仍有优秀人才的存在。2024年科创板上市企业中,62%的创始人或核心技术人员具有海外经历,他们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我们需要理性的明白,中美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世界中,“闭关锁国”,甚至误导让人认为我们“闭关锁国”,都是与我国所站大义不匹配的。

但,忽略当下留学生的现实情况,逐字逐句、挖空心思、一味鞭挞的批斗董明珠,绝对是别有用心。

她只是把本应放在台下的话,放在了台面上说;

她撕下来的,才是长久以来的“偏见”和“歧视”,对本土大学生的偏见,对非海归大学生的歧视;

她打破了长久以来海归滤镜。

我们所有人应该明白一点——从“身份崇拜”向“能力本位”用人价值体系转变的时代,来了!